草编是一种流行的民间手工艺品。它是利用当地生产的草,当地材料,编织成各种日常必需品,如篮子、水果盒、杯套、盆垫、帽子、拖鞋和枕头垫等。有些使用提前染色的各种颜色的草,编织各种图案,有些编织印刷装饰图案。既经济实用,又美观大方。
2008年入选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。
草编是一种以各种灵活草本植物为原料的工艺品。其原料生长面积广,易于制作,因此草编工艺在中国民间非常流行。
为了使作品长期流传,制作人逐渐用丝带代替植物叶。有的提前染上各种颜色的草,编织各种图案,有的编好后印上装饰图案。经济实用,美观大方。
据考证,截至2012年12月30日,中国特别早的稻草文物是河姆渡人制作的,距今已有7000年历史。按照《礼记》的顺序,周朝已经有了关(蒲草)做的坐具,而且当时还有专门的“打草工”和“造芦苇的器具”。到了春秋战国时期,人们已经开始使用马轩和蒲草制成的帽子。秦汉时期,民间广泛使用草编,包括草鞋、草席、草扇、宁夏草帘、蒲团等供僧人和信徒打坐。从汉代到唐代,草编也得到发展。除了蒲草制成衣服和鞋子,还有蒲草制成的蒲帆。
野黄草、紫苏草、垫草(毛状花)、金丝桃、香蒲、高山蔺草、灯心草、三叶草、推荐草、竹壳、竹壳等。在长江流域大多用作秸秆编织的原料,也有人工栽培的农作物秸秆作为原料。适合草编的草,茎秆光滑,节数少,质细柔韧,抗张力强,耐折;切好的草料要先挑选,梳理整齐,先加工,然后才能编制。草席、草鞋等生活用品是长江流域特别具特色的,分布在四川、湖北、湖南、江苏、浙江等地,其中浙江是我国的草编生产基地,从19世纪40年代开始出.口国外。
草编在我国分布广泛,主要产区有山东、浙江、广东、河南等地。农民和艺术家利用当地丰富的当地资源,如玉米皮、席子、茅草、麦秸等。它被编织成日常用品,如帽子、篮子、拖鞋、包、地毯、睡垫等。具有各种品种和颜色,品质很好,款式简洁大方,并畅销国内外。
此外,川棕针织和浙麻针织也以坚实耐磨、轻盈舒适的传统特色而闻名。